【流亡者的归途:晋文公与介子推的千古憾事】360配资在线配资
在晋国历史上著名的骊姬之乱平息后,公子重耳带着他最忠实的追随者们,开始了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涯。这段充满艰辛的旅程堪比神话中的取经之路,他们跋山涉水,历经无数艰难险阻。当秦国的军队护送他们来到黄河岸边时,所有人都知道:只要渡过这条母亲河,就能回到朝思暮想的故土晋国。此时国内已有支持者暗中接应,重耳距离重振家国、登上君位的梦想仅一步之遥。
就在这关键时刻,一个意外的插曲发生了。重耳的舅父咎犯突然跪地请辞:臣随主公漂泊列国,犯下的过错实在难以计数,恳请准许老臣就此告退。重耳当即对天立誓:若我日后不与舅父同心,愿受神明惩罚!说罢,他解下腰间珍贵的玉璧,毫不犹豫地投入滔滔黄河。这一幕被同在船上的介子推看在眼里,他冷笑着自语:上天眷顾让主公得以回国,有些人却急着邀功请赏,实在令人不齿。
渡过黄河后,性格刚烈的介子推果然悄然隐退。当重耳终于登上晋国君位(史称晋文公),开始论功行赏时,这位曾经割股啖君的忠臣却不在受封之列。这究竟是君王的疏忽,还是有意为之?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谜团。
从客观来看,文公的遗忘或许情有可原:当时周王室发生内乱,晋国又初定,百废待兴;加之介子推主动隐居,不曾主动请功。但更深层的原因可能藏在人性之中——面对救命恩人,多数人难免会产生微妙的心理压力。那些共同流亡的臣子们,或许也不愿看到介子推独享殊荣。
展开剩余34%真相最终被介子推的随从揭晓。他们在宫门悬挂的讽喻诗中,将文公比作飞龙,而五位功臣则是辅佐的灵蛇,其中一蛇独怨的暗指再明显不过。恍然大悟的文公立即派人四处寻找,却得知介子推已携老母隐入绵山深处。
心急如焚的文公做出了令他终生悔恨的决定——下令焚山逼介子推出仕。当士兵们在焦土中找到那对母子时,只见他们相拥在一株苍劲的老柳树下,已然气绝。为弥补过失,文公将绵山改名为介山,并创立寒食节以志纪念。
这个悲剧背后,是两种崇高品格的碰撞。介子推的母亲曾劝儿子:何不主动求封?这位耿直的臣子回答:君主得位本是天意,我不屑与那些自诩功臣者为伍。这种功成身退的操守360配资在线配资,与文公知过能改的胸襟,共同谱写了这段令人唏嘘的千古传奇。
发布于:天津市扬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